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位于田子坊附近,博物馆前身是上海钟表塑料配件厂,这座历经五十载风霜雪雨的砖体建筑经加固和整修,以一座精美的琉璃建筑样貌再度呈现在众人眼前。
博物馆虽然面积不大,但不论是外墙还是屋顶都设计感十足,单外墙就镶嵌着4800多片宛如石窟岩石般质感的透明琉璃砖。一朵宽10米、高5米、重达1吨的巨型金色牡丹花高挂在琉璃墙上,好似从琉璃中绽放出来,显得格外醒目。特别是到了入夜,琉璃墙在灯光映照下变成色彩斑斓,宛如一个精美的艺术作品。
博物馆以琉璃展品为主题,共有三层楼:一楼是LCM Café和博物馆礼品店,供人歇脚休闲或者购买琉璃礼品;二楼展区展出中国古代琉璃系列、世界琉璃大师杰作,及国际琉璃界10位现代琉璃艺术家的新作;三楼展出的是琉璃工房艺术家杨惠珊,也就是琉璃工房的创办人的代表作。
博物馆中最令人惊叹的是耗时10年创作的“今生大愿”观音造像,这尊源自敦煌莫高窟元代壁画的立体复原作品,总高达4.5米,是该博物馆中唯一一件非琉璃材质的作品,值得一看。
LCM展览 | 全景领略,当代英国玻璃艺术
一站式全景领略,英国当代玻璃艺术风采。
携最新创作亮相
这场来之不易的跨国展览,得到了英国艺术家们莫大的支持。年逾八十的英国玻璃艺术泰斗,为了此次展览,特别于今年创作最新作品《红色堆迭》,带给上海的观众们。红色堆迭 Red Stack
营造出神入化的光影折射幻境
科林·里德此次带来一系列以海洋为主题命名的作品,展现出里德对于大海、且身为业余帆船运动爱好者的热爱。《浪》这件作品以色彩极其丰富的变化,还有特别自由的线条流动与转换,呈现一种自在感、随意感,一种天地壮阔的形象。艺术家对玻璃特性的了解与掌控力,令人叹为观止。浪 Wave
Colin Reid
这个红色的海浪,延续了科林·里德对海洋的印象。两端开放,形成一种无垠无限的感觉。尤其在收尾的过程,两端都呈现出一种无拘束的展开,更呈现一种自由无止境的天地。而庞大的曲线与高度,展示一种张力,彷佛有一种力量持续在从中不停地回荡,永远不会停息。简单的一个幅度,带来如此庞大的想象力,是里德在抽象创作中最具魅力的一个部分。飞鱼 Shoal of Roach
Colin Reid
三个世代的努力与传承
本次展览的作品,是英国玻璃艺术六十年的辉煌展现。经由这种“学徒式的传承”,我们看到一条清晰的艺术脉络:从基思·卡明斯,到科林·里德,再至各位曾担任里德工作室的助手们。年轻艺术家们透过学习与实践,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创作理念,将英国玻璃艺术的影响力继承并发扬广大。永恒的交流XIII Eternal Exchange XIII
Sally Fawkes
《永恒的交流》系列作品是萨莉·福克斯的个人创作。在充满光学折射的玻璃表面,再施以一层反射涂料,令整件作品散发璀璨迷人的光彩。而每一个手工雕凿的凹洞,造型各异,吸引人驻足停留,一探究竟。
福克斯的作品多为金色与银色。金色让人联想到土地、火焰、太阳,是一种温暖和喜悦;透明又有点像银色的色彩,则让人联想到天堂、月光。作品使用铸造、冷工雕刻、抛光、镜面彩绘等技法,探索光与玻璃的精彩互动,并期许透过作品时时省思自己的人生。双视界Double Take
Karen Browning
《双视界》以脱蜡铸造加上冷工抛光与喷砂、24K镀金。卡伦·布朗宁对于镜子的暗喻意象和熟练的制作工法,在此作品中清晰可见。镜子是生活当中的平凡物件,透过艺术家的眼睛,提出一个问题引导观众思考:我们眼中所看到的事物是否足够真实,亦或只是镜中反射出的幻象?
Fiaz Elson
在埃尔森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意识到空间和构造,色彩,纹理,都是为了向观者传达出一种能量,可能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喜悦,也可能是严肃的生死议题。特别是色彩在她的作品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及象征意义。
中西合璧 联合创作
杨惠姗 科林·里德
Loretta H. Yang Colin Reid
杨惠姗的琉璃兰花,细腻雕琢,以纯熟的手工雕塑,演绎兰花坚韧独立形象,静谧里展示蓬勃生命力。科林·里德,则运用净度极高的光学玻璃,并以高超的切割与角度计算,将玻璃与光的折射发挥到极致,多角度观赏作品,每一面都有不同的映射。这件联名作品,充分彰显了两位艺术家各自的艺术特点,却又和谐无间地充满整个艺术空间。这份美的力量,凌驾一切,跨越地域、时空,这即是艺术的魅力。
用户点评 发表评价